水码头百艇联樯,旱码头千蹄接踵。北通秦晋,南联吴楚。这就是三省交界处的、著名的、历史久远的漫川古镇。当我走进漫川,发现古镇这些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气势恢宏的明清古代建筑群,被很好地保存了下来。这不禁让我感慨:一条青石铺筑的小巷,一街雕梁画栋的明清古建,一声柔肠软语的问候,一群婀娜多姿的青春少女,构成了漫川关古镇特有的风貌。走进漫川关古镇,一如走进了唐诗宋词的烟柳画桥,又好似走进了灯红酒绿的现代都市。只见古街古巷曲径通幽,错落有致,姿态万千,好一派诗意盎然的之色。每一块青石板、每一块青砖都记载历史遗迹,记载着古镇的风雨沧桑。这里古建筑,层层叠叠,颇为壮观。古镇民居庭院风貌,建筑的布局,使古镇的民居成为又一靓丽风景线。斑驳的墙面,留下一年又一年的印记,一排排房屋整齐排列,檐角向上轻轻翘起,似乎是一个绝美的笑容。褪色后的青砖黑瓦也倍显沧桑,仿佛在诉说那些古老而神秘的往事。漫川古镇拥有陕西保留最完整、面积最大的明清古建筑群。明清街背靠青龙山,面临靳家河。北窄南宽,外形酷似蝎子,又称蝎子街。自北向南分为上、中、下街,上街以小作坊、手工艺为主,中街多为商业贸易。有会馆商号、骡马店、酒肆茶楼。下街以水旱码头往来搬运为主。漫川古镇以“地貌广阔、水域宽衍;昔疆秦楚、今界鄂陕”且地处“兵家要塞”而得名,是千年古镇、文化名镇、边贸重镇、旅游强镇。明清以前,一条奔腾不息、流入汉江的金钱河在这里孕育了享誉南北的港口——漫川水旱码头,使这个弹丸之地呈现出“水码头百艇联樯,旱码头千蹄接踵”的商贸盛景,是“北通秦晋,南联吴楚”之南北交通运转站。漫川的历史十分悠久,五千年前就有先民在这里定居,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在漫川古镇乔村,有一处仰韶文化遗址,其范围为东西150米,南北80米,面积3万平方米。1980年出土细泥红陶曲腹钵、碗、彩陶盆、小口瓶、夹砂灰陶罐、蓝纹缸等器物,器形复杂,内涵丰富,据文物专家鉴定为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和其它较晚文化遗存,这个考古发现,力证漫川在遥远的五千年前就有人类居住,与中华民族文明同步。春秋战国时,秦楚两国在漫川一带展开激烈的拉锯战,有时候早上还是秦地,插秦旗、穿秦衣、行秦礼、言秦语。晚上却归楚国管辖,易楚帜、着楚衫、行楚俗、说楚话这就是“朝秦暮楚”典故的来历。老百姓只能在夹缝里寻找生机,无论谁占据了地盘,都要仓仓皇皇继续过小日子。或许,正是这个略带贬义的成语,概述了百姓绝处求生的真实状态——草根百姓,具有草样的顽强生命力,此草不是墙头草,此草萃集了一种生存智慧。“昔疆秦楚之塞,今界陕鄂之边”,这座古镇名字听起来很流畅很灵动很绵长——漫川关。动荡年代,漫川关是兵家必争之地,谁都想控制这一“咽喉地带”。上古尧攻驩兜“丹水之战”发生在此;秦楚争霸,漫川关朝夕易主,变更不迭,“朝秦暮楚”由是而来;南北朝短短百年间,其为战火所累六次更名;宋、金、元反复争夺此地;李自成、太平天国多次兵事漫川关。我想,悠久的历史,瑰魅的自然景观,丰富的人文遗迹,注定让这个千年古镇、军事要镇、边贸重镇成为旅游强镇。在和平年代,漫川古镇是南北货物流通的“中转站”,素有“南通吴楚,北连秦晋”的水旱码头之称。如今,漫川古镇比较完整地保留了明清商业街风貌。除了商铺、会馆、药铺、民居、寺庙等遗迹,还存留有中国唯一的一座联璧式双戏楼,又称“鸳鸯戏楼”。在漫长的岁月里,双戏楼时不时有北方南方艺人献唱,时不时飘出一丝或高亢或清婉的唱腔——然而,这两座经常唱对台戏的戏楼,却绝不是什么“对台戏楼”,而是肩并肩相依在一起,是南北文化互融共荣的一座建筑标志。因为水陆皆通,地理位置特殊,漫川关自古商业往来不断。据郑樵《通志》记载,前秦苻坚皇始年间,也就是公元351-354年,这里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经济特区”。明清时期至民国,当地繁华至极,商贾云集,日进斗金,成为了纵横南北的“水旱码头”,清人记载“水码头百艇联樯,旱码头千蹄接踵”。据介绍,当年的水码头俗称“小汉口”,南方船帮多由汉口接汉江,历经滚滚水浪将货物运到此地。旱码头主要接纳来自北方的驮帮。驮帮有两条骡马古道:西古道——走箭河、穿七里峡、越长沟、出薛家沟至山阳县城,北古道——穿法官、翻鹘岭、越高坝至山阳县城,然后两道汇合通商州、关中,直至山西、兰州、新疆等地。不只水码头和旱码头,当年,整个明清街的上街、中街和下街都是繁忙的。清晨鸡鸣传来,一家一户的女主人在屋檐下支起小货架,摆上竹篮、竹筐,将自己的土特产品、手工产品沿街排放。当然,还有各行各业的店铺,一扇扇铺板门打开,比如金铺、银铺、纸坊、绸缎庄、染坊、铁匠铺子等等,伙计和掌柜也都开始忙碌。曾经这条老街聚集商铺300余家,著名的大商铺有十多家,比如“泉盛源”号、“黄聚兴”号、“金隆昌”号,毫不夸张地宣称“十户九商”“日日有集”。如今,仄长的上街古、静、曲、幽,依然保留着一家家店铺民居。街口的铁匠铺依然开张,当当当,锻铁声不断从店里传出,岁月断断续续地碰撞在一起,两位农民在等候自己定制的农具——铁镰。沿街寻望,清一色的鹅卵石子路,清一色的马头墙。民居古色古香,雕梁画栋,基本都是庭院式结构,也就是一进两重一天井或—进三重两天井,临街是铺面,中间是客厅厢房,后面是居家生活区。行走在老街上,时不时能看到挂着旌旗或红灯笼的店铺,时不时能看到屋檐下的“地摊”,竹篮里码放着黄姜、竹笋、香椿,木案上摆着黄豆酱、腊肉、豆豉、绞股蓝。据漫川店铺老板讲,当地一直传承着“男人下田,女人摆摊”的习俗,屋檐下就是街市。有街市,有买卖,财富就像水一样百折不挠地流动。明清街最繁华的地段在中街,那里是商贸买卖的中心。望一眼现存的北会馆、武昌会馆、骡马会馆、茶屋、鸳鸯戏楼,就能想象到旧时的峥嵘与喧哗。当年,南来北往的客商就在这条中街歇脚、修整,在这儿运筹帷幄,鏖战商场。他们或说着正宗的关中方言、河南官话,或操一口浓浓的湖广客家话、江浙吴侬软语,谈生意,讲价格,签契约,然后再跋涉远行,这里便是他们的一个“根据地”。隋唐时期,漫川关水码头曾是“天子渡口,皇贡辅道”,传说,给杨贵妃运送荔枝的“一骑红尘”从此飘向京城长安。宋元之际,漫川关已经形成连接南北的“水旱码头”,成为名重一时的边陲商贸集散地。明清两代,这里不仅设有驿站,还设有巡检司,交通枢纽位置更加突出,此地呈现出“水码头百艇联樯货积如山,旱码头千蹄接踵店铺林立”的繁盛景象,上海的“国货”和外国的“洋货”从汉口溯汉江、金钱河船运至漫川关,与骡马帮驮运来的北方特产交易。此时的漫川,商号会馆鳞次栉比,水旱码头货物积山。双戏楼上夜夜笙歌。茶楼、酒肆、饭馆坐满了生意人。“十户九经商”的街道居民,在1080米“Z”型的“蝎子街”上,用铺板摆满了琳琅满目、千奇百样的物品,商品经济在这里异常活跃,繁荣景象宛然北方版的“清明上河图”,漫川关由此被人们誉为“小汉口”、“小江南”。南来北往的商人游客,也将不同地域的文化带来漫川关,温婉的长江文化和狅悍的黄河文化这里碰撞交融,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漫川文化。柔情温婉的《漫川大调》即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它是漫川人用魅力磁性的方言表演的独特曲艺形式。因其曲牌之多、套路之广、唱腔之雅、曲目之丰,远远胜出一般民间小调,故称之为“大调”。《漫川大调》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具雏形,南宋时期为文人雅士所青睐,在画舫和烟花酒楼间盛行。《漫川大调》一般由文人墨客作诗赋词,合辙押韵,字词优美,如诗如画。如《田园乐》的词句:“秀水名山,修一座茅庵,不大不小,不窄不宽,良田树木,曲水一弯。绿竹四围,松柏撑天,桃红李白,掩映目前;宅边栽菊,池内养莲,板桥曲窄,锁之在林前。”演唱时,一人弹三弦,一人用筷子敲打小瓷碟伴奏,或一人主唱,多人敲打乐器伴唱。既带有秦腔、碗碗腔、眉户唱腔特点,又兼杂京韵大鼓、昆曲、越剧、黄梅戏和江南丝竹的韵味儿。唱腔委婉缠绵,曲调变化丰富,拖腔优雅飘逸。既可以清唱,又可以入戏,曲目轻快活泼,内容雅俗共赏,情感细腻,是说唱艺术的“活化石”。2013年5月,《漫川大调》作为韩国晋州第六届“石榴花”之春文化旅游交流活动的节目之一,首次走出国门,为异国观众展现了这一民俗艺术的独特魅力。来自大江南北不同信仰的商人和文化人,在漫川建立了各自的信仰场所,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等建筑符号星罗密布。建于唐代武则天永昌年间(689年)的千佛洞、建于明朝成化年间的一柏单二庙、建于咸丰四年(1854)的伊斯兰教清真寺、建于民国18年(1929)的慈王庙、天主堂等人文遗迹共同见证了“五教”齐全的南北宗教文化在这里的繁荣传承,同时反映出漫川关经济社会发展的变迁。在旱码头,船帮建有武昌会馆,供奉三闾大夫屈原;骡帮(盐帮、西马帮、北马帮、关中帮)集资建有骡帮会馆、北会馆,供奉着武圣关云长、马王马华光、兵家鼻祖姜子牙。在金钱古渡水码头有船帮将建于明朝供奉关羽的武圣宫改为供奉被尊称水神的清代义军首领杨泗的庙,还在泊船的水中建了戏楼,每年三月三为骡帮交流会,在鸳鸯戏楼唱大戏;五月端午是船帮会馆交流会,在杨泗庙前赛龙船,唱大戏,使得连接水、旱码头的道路上白天车水马龙,夜里灯火通明,好不繁荣热闹。漫川风景秀丽,四周群山拱卫,层峦叠嶂,一条金钱河斜绕古镇外侧而过,如佩玉带。山上树木茂盛,林中小路蛇行而上,寺庙隐约其间,佛声磬音终日不绝,河水清澈甘甜,鱼翔浅底,沙石洁净,不沾半点尘泥。这里的庙宇很有特色。一柏担二庙,在漫川古镇北入口,是专为吕洞宾修的庙宇。相传吕洞宾在商洛山修行时有102个道友,成仙后,为感念道友情,在漫川关修建了一柏担二庙。一柏担二庙建于明朝成化年间。位于漫川关上街北口处,河边一突兀巨石,其上一棵古柏,苍翠葱郁,盘若飞龙。古柏两侧修建有吕祖庙和火神庙,因此而名。庙宇建筑别致,宏伟中显精巧,方寸里见奇观。进庙背依古柏,扶栏远望,美景历历在目。清末当地秀才阮文山题对联赞曰:"左灵台右凤鸾古柏盖地;前玉带后回龙石柱擎天。"这座庙宇告诉我们:神仙离我们并不遥远,同时神仙和我们一样,有血有肉有情感。这就叫:吕洞宾眷念道友情巧修一柏担二庙。三官庙:六神中的白虎为凶神,民间用天官、地官、水官来镇住白虎,这就是三官镇白虎保一方平安。慈王庙:据《慈王參》记载,慈王是湖北汉口人,李姓,曾在朝廷为官,官至四品,在四十多岁时其母病逝,回家守孝三年。在为母守孝期间乐施好善,悬壶济世,扶贫帮困,深受百姓尊敬,被封为“土地”。被封后派至漫川关,58岁到漫川关,继续行医疗疾,善为惠及整个岭南,在朝阳洞开法会时被玉皇大帝封为慈王。被封后,漫川关人在南坡为其修建了庙宇。漫川人心灵手巧,精灵聪慧,做得一手好茶饭,烹制的小吃形态美观、风味独特、远近闻名,已有10余种小吃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最为驰名的要数漫川豆豉和“漫川八大件”。亲朋好友只要到了漫川,好客的漫川人或亲自下厨制作,或请进山庄酒店,用地道丰盛的漫川菜肴招待客人,让客人吃得喜笑颜开,赞口不绝。八大件"是漫川招待贵客,或者庆贺重大节日的八道传统大菜,菜名讲究,佐料繁多,做工精细,色香味俱佳。"八大件"未上桌前,先上四个压桌碟,从头到尾都不撤换,象征四季发财,四季有余。"八大件"第一个粉墨登场的是三鲜碗,用猪精肉剁成肉馅,用刀刮成尖状,俗称"刀尖丸子"。三鲜包括:鲜肉、高汤、芋头。丸子上蒸笼高温蒸焗1个小时,待香气扑鼻时出笼,垫上当地特产的芋头,翻碗浇上高汤佐料即成。鲜、香、淡、雅,南北口味皆宜。第二道菜红烧肘,选上好的猪腿肉,煮半熟时捞出,上色过油,加佐料上蒸笼清蒸1个小时,出笼后去骨加汁上席。吃起来肥而不腻,香酥绵软,常食美容健脑。"八大件"的第三道菜。选用肥大肉厚的猪肚子,经多道精洗,除腥去臊,凉水多道清漂,下锅清炖,待熟后捞出,整理成条状,装碗加料清蒸1个小时后,配高汤和红皮萝卜或土豆垫碗上桌。清淡、柔软,滋补,常食有健胃润肠之功效。"八大件"的第四道特色菜。用漫川特产红薯淀粉,加水和成糊状,热油入锅摊成饼,起锅摊凉。然后切成薄片,用漫川的上好豆酱炒香上席。特点是柔软绵滑,口感如同食肉,表面油光滋润,诱人食欲。"八大件"第五道菜又称"五花卷"。采用鲜猪精肉剁成肉馅,用鸡蛋黄摊饼,将肉馅卷入蛋卷,上笼清蒸,待熟后拿出切成五分至一寸段,在碗底码放成型,垫上芋头,加葱姜大料,再上笼清蒸1个小时。待熟后出笼加高汤上席。特色是清香淡雅,红黄绿白色调相宜,色香味形俱佳。"八大件"的第六道菜是红薯丸子。漫川关的猛柱山产一稀罕之物就是红薯。它皮红、味甜,淀粉含量高,味道特好。用它蒸熟丸团油炸至金黄色,出锅撒上白糖,香味四溢,诱人食欲。"八大件"第七道菜是蹄子扣碗。选用猪蹄煮熟剁块,盛入漫川红莲作垫碗,上笼清蒸1个小时,加高汤上席,肥而不腻,淡而又鲜,荤素搭配,滋补养颜。漫川"八大件"的最后一道菜是豆豉腊肉。原料采用当地人自产的腊肉,多选用五花肉或臀肉,肥瘦相宜,下锅煮熟后捞出,切成片状,配漫川上好豆豉煸炒,加葱姜大料,煸出酱香装盘上桌。特点是肉脆带卷,酱香四溢,开胃,适宜就饭佐酒。漫川"八大件",人吃人喜欢,主要原因是其色型味俱美。一碗有一碗的风味,一道有一道的讲究,全然摒弃了北方人大鱼大肉的吃法,而以清醇的乡土菜为主,油而不腻,清香淡雅,使人食欲大增。好多人以娶到漫川女子为荣。娶到漫川女子等于你娶到了一辈子的口福。当然,在漫川,不仅有好吃的八大件,还有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靳家河美食街,这里依山傍水,各种本土小吃多不胜数,小街香飘十里,芳香四溢,让游人大快朵颐。只要来到漫川关,当你走在曲折通幽的“Z字形”的明清老街上,踏着石子砸扣的青色小巷,赏着两旁灰墙黛瓦、雕梁画栋的老屋,耳闻圆润如歌的吴侬软语,倾听双戏楼上姑娘们唱的《漫川大调》,乘坐靳家河面上的游船,品味河岸老店那些精巧别致的小吃,或领着一家大小与同游的亲朋好友走进某个山庄酒店,美美的吃上一桌漫川特色菜肴,你会深深感到,漫川古镇真是一处古朴典雅、民风淳朴、景色优美、好游好玩的旅游胜地,宛然这个古色古香的小镇等了我们几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