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灯戏、梁平竹帘、巴渝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早在殷周时期,生活在长江上游巴山渝水的先民便以勇猛强悍和歌舞著称,就是在参战时,也“歌舞以凌殷人”。近年来的三峡库区考古发现,更雄辩地证明: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摇篮,巴渝文化历史悠久、绚丽多彩,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暂且不说闻名中外的三峡一带的古迹胜地,也不说抗战时期陪都文人工荟萃将巴渝文化推到一个高峰,仅以解放后尤其近几年的文化为例,足以证明这一点。大足石刻在巴渝文化上耸起一座丰碑,从它每一刀、每一凿的痕迹里,我们似乎可以窥视到巴渝文化在千百年来发展的脉络?那铜梁龙舞,那黔江摆手舞,那小河锣鼓,那川江号子,那巴渝吹打(接龙吹打金桥吹打),那秀山花灯,那九龙楹联,那广场故事,那梁平三绝梁平年画),又似乎在大足石刻里找到其踪影?民间艺术造就了一批又一批民间艺人。1999年,重庆评选出了当今活跃于世的“巴渝十大民间艺术家”,他们又是从大足石刻中领悟到些什么?龙潭巴罗寨的鸭子龙,造型奇特,绚丽多姿,是龙族中的佼佼者。鸭子龙的头部是扁形的鸭子头,口内含宝,灵活多变。龙身有9至11洞,每洞都编成矩形竹篼,龙尾是鱼尾形。龙头、龙身、龙尾是用若干竹篾制成的竹圈连接而成,全身用彩色鳞片装饰。一条五颜六色的鸭子龙舞起来耀眼夺目,煞是好看。鸭子龙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龙头大和重,一般都有40至60公斤。因此,在玩龙时,很费力,速度很慢,一般要准备三四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替换着玩。舞时,龙头只能左右摇摆,上下抖动,这叫做“鸭子打拜拜”。大山大川铸就了重庆男儿热情似火而又坚韧豪迈,女儿柔情似水而又英气勃勃。旧社会船工们的生活是极其艰辛的,他们就用悲愤而苍凉的声声号子来倾诉自己的不幸:拉船的人如牛马,号子话语不多,却把古重庆的城门建筑及风土人情活脱脱地描述出来。历史终于启开了新的一页,新社会的江上船只大多实现了机械化和半电气化的操作。即使这样,在特殊情况下,某些工种仍离不开人们的艰苦劳作,那悠远喷亮的江上号子,仍时时荡漾在重庆以下的千里江面上。老船工蔡德元就曾唱过这样一首歌颂新生活的号子:独特的巴渝文化,铸就了重庆这块土地上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英才不断涌现,文化佳作业绩辉煌,文化艺术空前活跃。巴渝文化悠久绵长,巴渝历史厚重独特,时间的云烟虽已散去,但先民活动的遗迹却凝固在一座座城镇上。这就是《巴渝历史名镇》向我们展示的历史画卷。《巴渝历史名镇》向我们介绍了34个重庆名镇的历史文化,上自文明之始,下迄1949年前,举凡历史、文物、风俗、建筑莫不极力囊括。细品名镇的一砖一瓦,文化是如此具体,历史是如此生动。名镇如同名城一样,是凝固的乐章,它的每一个细节都散发着特定时代的气息,记录着先民生活的脚步。重庆的历史名镇是我们旅游观光的资源,是培养我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最好教材,是我们进行现代建筑规划的独到参照……重庆历史名镇是不可再生的历史资源,它们的作用不是我们用几句排比句式就能表达完的。我们一定要保护好这笔资源。这也许就是出版发行《巴渝历史名镇》的意义。与望龙门隔江对峙。水中有二巨石,各大书楷行“龙门”二字。二石壁立,狭仅容舟,若千帆竞来,惟勇胜者可入,故有游鱼化龙之龙门神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