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比较著名的基督教圣地有峨眉山、麦地那、耶路撒冷和现代比较著名的基督教圣地有罗马教廷梵蒂冈,传说“圣母玛丽亚显圣”的葡萄牙)以及联邦德国的奥柏拉格尔高和法国的卢尔德;佛教圣地集中在东南亚和中国,如斯里兰卡的佛牙寺和克拉尼亚大佛寺,中国的佛教四大名山九华山、五台山和普陀山)以及新近发现的佛祖指骨的扶风法门寺;伊斯兰教有四大圣地:麦加凯鲁万。其中麦加是所有宗教旅游中规模最大、朝觐人效最多的一处圣地。该城中心的清真寺面积16万平方米,可容纳30万穆斯林同时做礼拜。将宗教旅游作为一种对寺院、道观古建筑的“观光旅游”来发展,处于一种物质性的开发层次上,同时表现出过多的商业化成分。而宗教能启迪智慧、唤起道德、重塑人生价值等功能却很少挖掘开发,没有展示出其精神层次的价值来。场所一般在管理上隶属宗教部门,在某些具体环节上又有文化局、依托的资源。旅游局等部门参与管理,这就存在着多头管理的局面。而且开发成旅游景点后,一般会成立专门的风景区管理部门,成为凌驾于原先管理景观的宗教团体组织之上的机构,一些情况下,在旅游开发工作中并没有足够照顾到宗教组织的利益。很多寺观的门票过高。2005年中国不少景区又刮起了涨价风,不少宗教景点也不甘落后,门票有的甚至翻了几倍。有些地方的管理部门为了发展旅游业,在已无出家人住持的寺院里,安排职工冒充僧人接待游客,并出售所谓“开光”过的商品,或大搞“捐功德”活动,以此敛财。这些现象引起了人们的不满,也引发了宗教界和政府有关部门的争论。宗教旅游中的导游素质不够高许多导游并没有受到多少专门培训,对佛道两教的哲学思想也没有足够的了解。在导游讲解中,很多时候只是在简单地介绍各文物、遗迹的历史传说,没有能够进一步阐述传统宗教的内涵,并引导游客进行哲理性的思考,无法向游客传播传统宗教博大精深的智慧。有的导游甚至直接将游客领进旅游商店,竭力劝说游客采购,给游客留下了不良影响。一、前言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开始反思西方文明的“进攻性”及其所带来的巨大的负面影响,很多学者开始关注古老的东方文明,尤其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并提出了“可持续性发展”的思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又开始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复兴民族传统文化也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宗教旅游作为传播民族传统文化的一条重要途径,也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发展宗教旅游有助于增加旅游者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佛教、道教哲学思想的认识,尤其是有助于中国年轻一代对“民族性”的回归。已有很多专家学者论述过开发宗教旅游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以及当前在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可行性建议。但是他们一般更多的是关注宗教旅游的商业化开发,很少有人从可持续性发展的长远角度来看待宗教旅游,将开发宗教旅游与维护传统宗教的正常发展联系起来,进而帮助游客更深入地了解到中国传统的佛、道两教的宗教智慧和哲学观。二、佛教与道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在中国历史上,佛、道两教长期兴盛,广泛传播,并相互融合、相互影响,不断衍生出众多宗教流派。并与儒家思想长期共存,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并深入了中国人的内心,形成了一种稳定的“民族性”。中国古代文人,一般都是在接受儒家正统思想的同时兼修佛、道思想。在他们青年时代,一般都会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积极入世,读书求仕;中年之后更多地研习佛经、道藏,安于平淡,注重自省,修炼己身。传统中国人的内心世界,一般都有儒、佛、道三种哲学观的综合影响。儒、佛、道的相互交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但随着近代中国的衰落,佛教、道教也在长期战乱的时代里渐渐势衰。新中国建立后,传统文化和宗教长期缺乏正常发展的生存空间,其负面影响一直保留至今,使得当今不少国人对传统文化缺乏应有的了解,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宗教政策得到重新落实,传统宗教渐渐又走向社会,重新回到中国人的视野里。随着中国旅游业兴起,很多宗教场所开始与旅游部门合作,作为旅游资源而向游客开放。三、宗教旅游的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应当说我国宗教旅游的发展并不尽人意,仍存在不少问题。目前宗教旅游活动内容单调浮浅,很难令游客满意。很多情况下,仅仅资源管理能力是指政府部门获取、配置并有效使用管理创新所需要的各种资源的能力。每个公共组织至少都应该拥有四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