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个人中心_找回密码

个人中心_找回密码

而且罗吉斯亦提出疗治应由案主洞察自己的问题,而非如传统心理分析治疗等由治疗师主导治疗过程。1.真诚的治疗关系:治疗师与案主之间的关系应为诚恳的、自然的,使案主在无戒心的环境下治疗之后,到了1950年代,个人中心治疗被称为“案主中心治疗”,强调在辅导过程中,以案主为中心的理念。而且在此阶段的“案主中心治疗”着重案主本身的世界观多于澄清事主的感受。从1950年代后期开始,直到1970年代,罗吉斯开始将理论扩展,提出治疗中所需的特质和元素,并且进行大量的研究去支持“案主中心取向”的假设。1980年代开始,“案主中心治疗”开始被称为个人中心治疗,反映出该理论已不再局限于心理治疗的领域上,其取向被广泛扩展到教育、工业、小组、解决分争,甚至是世界和平等领域或议题上。罗吉斯所强调的案主自我治愈(SELF-HEALING)的能力,已经成为现今心理治疗上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理论。因此,现今无论治疗师采取何种理论取向,都非常强调以案主为治疗中心的信念,并且相信事主有能力作出决定和改变。主要目标为使事主更加独立并有更大程度的整合。罗吉斯亦提出了四个指标以示自我实现的程度[3]:罗杰斯在他早期的著作里经已不断强调信任事主本身的能力来促进其个人成长,而且罗杰斯亦指出治疗师只需以真实的、关顾的、不带批判性的态度去理解和与事主沟通,事主就会发生显著的改变和成长。以下五点综合罗哲斯对人的本质的看法:人与人之间即使潜能有差别,但每一个人都会尽力改善自己的生活。人基本上是自发的,所以每个人均有机会发展和运用自己的各种能力,以引导其生活。如果人处在一个不受批评与威胁的环境中,并且能客观的省视自己的问题时,他即能对未来作出建设性的抉择。人基本上是建设性的、可信赖的、善良的。这两取向都把焦点放在当事人的直知觉上,目前的个人中心治疗,已经过一段改革的过程,并持续采取开放的态度,接受改变与变得更洗炼。ROGERS并未将个人中心理论当成已经定型而且完整的治疗取向,他希望人们能将他的理论,当成是一种关于治疗过程如何进展的假设,而不是定论。ROGERS希望他的理论继续演进,并接受改变。2.事主本身的不一致(INCONGRUENCE):事主的无助感、无力感和未能作出决定。4.无条件尊重(UNCONDITIONALPOSITIVEREGARD):不带批判性的态度,不作反对或赞成,仅仅去接纳和认同。使个体所具有的种种能力得以施用,潜能得以发挥,让个体先天具有的特性得以实现的内在欲求;是一个明显的生长、发展、活动的趋势,是一个求生存、求强大、求茂盛、求完满的趋势。对ROGERS而言,人类行为中只有一种基本动力来源,就是实现倾向,这种基本动力是正向的、充满建设性与创造性的。ROGERS观察到:个人不论在何种环境条件下,均有实现的倾向存在,即使是在不利的或充满阻挠的环境下,个体仍会努力朝成长发展的方向走。倘若提供给我们的环境条件是完全有利于个人成长的,则每个人都能充分表现出潜能的极限。那什么样的环境才是有利于成长、发展的?这个环境中一定有几种心理条件存在,最基本的要素是个人拥有的人际关系(特别是儿童早期)品质如何。而最最重要的心理条件就是:婴儿天生对“无条件积极正向关爱”的需要。小婴儿就是需要有人对他无条件地爱,这种爱是即使婴儿的表现不如父母之意,父母也不会撤回的。3.正确同理性的理解:能够进入当事人的主观世界,深入的了解他的感受经验和现象场就是当事人在每一个时刻所具有的主观精神世界,包括有意识的心理内容和没被意识到的心理内容。与现象场概念有关的主要思想如下:1.明确意识到的内容仅是当时全部经验的一小部分2.个人总是按照现象场中所知觉到的样子(个人的主观世界)来构造现实,例:梵谷割耳朵。3.个人的现象场只有当事人自己才最确切知道,一个人如何知觉客观世界取决于他自己的内在参考架构(由过去经验所形成)有机体评价过程:在刚出生的婴儿阶段,根据在自身有机体上产生的满足感来评价经验,能引起有机体满足感则化为积极的经验,凡有利或能用来维持或助长我们成长的,就是好的;反之则是坏的。ROGERS认为:我们若能终生一贯地信赖并发挥此种有机体评价过程的功能,则能免除焦虑或其它形式的困扰。1.自我是一个有组织的结构,自我观念的转变也往往是一变俱变,通体改变。2.自我是容易进入意识被意识所反映的。3.自我是一个在不断改变的结构,而不是固定不易的,从无到有,从单纯到丰富。伴随着自我意识的萌芽,正向关怀的需要也开始出现,需要别人对自己的肯定、看重、认可和喜爱。正向关怀的需要及其满足有几项特点:1.需要的满足有赖于一个能提供这种关怀的人,这些重要的他人首先是父母2.正向关怀的需要与个体很广泛的经验都有关系3.正向关怀的需要是互惠的4.正向关怀的需要的强度很大,比要求运用有机体评价过程迫切得多。儿童生活中的重要的他人在控制儿童行为上有一个极为有利的条件:儿童有从他们那里获得正向关怀的需要。他们握有是否给予儿童正向关怀的支配权,总是有选择地对待儿童的行为,反映了家长的价值观。家长总是有条件地给予儿童正向关怀(表现好才给予关怀)。从儿童的角度看,则是他的一部分自我经验受到父母的正向关怀,另一些没有受到正向关怀。这样,当儿童开始有区别地对待自我经验,认为某一些自我经验值得给予正向关怀,从而倾向于追求这些经验;认为另一些经验不值得给予自我关怀,从而倾向于回避这些经验时,我们就说说他习得了一些有条件的价值感。ROGERS看重的也正是这一点。所以个人中心治疗理论的无条件积极关怀就是由此发展而来。③.解体:虽然不断有与自我不一致的经验发生,但透过防御过程,个体的自我基本上保持着它的完整性。但当个体防卫失败,这时候是怎样一种局面?是解体!由于防御失败,经验便被准确地符号化而进入意识,这一对自我而言异己的、破坏性的力量,使得作为一个统一体,一个完形的自我结构被打破,被肢解;原来那种通体相关、彼此协调的局面不复存在,此即为解体。在解体状态下,个体的行为就显得比较紊乱,因为它可能在有些时候受经验的支配,比如追求某个有机体要求的满足;而另一些时候,自我又暂时控制了局面,行为又受自我的支配。这在局外人看来,就是当事人表现出反复无常、怪诞不可理解的行为模武。理想我与现实我的不一致→人格重整过程、自我发现与自我改变、自由的勇气与抉择、动力机制(如何产生改变)自我改变需要经过自我发现的历程,个人要努力去接触自己最深层的各种感受。觉察自己的感受是重要的第一步,要为自己的各种感受负责任,而不是老将负向的感觉归咎于都是别人造成的。接着是要接纳真实的自己。我们越能接纳与主导自己,就越能在生活中活出完整的自己。改变需要个人抛弃伪装,及阻碍体验真实自己的种种防卫。我们要跳脱依赖别人赞许而活的桎梏,对自己自主做出的判断要有信心。成为自己所创造的人需要勇气,因为大多数的人都很畏惧因自己成为自由人而需要去面对的后果与责任,既渴望自由,又害怕伴随而来的责任。同理(EMPATHY):非评价,是尊重与了解;是设身处地的了解另一个人;进入对方的私人知觉世界;对其感觉、意义保持敏感,包括对恐惧、愤慨、柔弱、混淆等;暂时居住在对方的生活中,但不做评断;以清晰而无带惧怕的眼睛去看待对方的世界。一致与真诚(CONGRUENCE)接近自己情感,非在专业面具后,愿意表达。当事人需与谘商员具谘商关系;当事人需处于焦虑、不一致状态,且须体验到谘商员所提供的经验。真诚:在治疗中,真诚意味着治疗师在接触个案时是展现真诚自我的,不虚掩、也不带假面具,治疗师坦率地拥有那时刻的在他心中流动的情感和态度。这涉及到自我觉知;也就是说治疗师的情感是自然涌出,进入他的觉知中,并且他能够享有这些情感,在该关系中体验它们、传达给对方。治疗师直接会见他的案主,与对方面对面。治疗师必须“存在”为自己,而不是否决自我。治疗目标、治疗师的角色、当事人在心理治疗中的经验、治疗者与当事人的关系、案例介绍。(一)治疗目标1.着重于个体的独立性和个人的统整2.治疗的焦点放在“人”,而非当事人当下的问题3.不只是解决问题,还要在当事人成长的过程中帮助他,以使他们能较佳的处理目前及将来可能面临的问题4.提供一种氛围,来协助当事人成为功能完全发挥的人5.在治疗的安全氛围中,让当事人也能领悟到:还有其它的可能性6.ROGERS(1961)曾描述一个正迈向自我实现的人的特质:ROGERS(1961)曾描述一个正迈向自我实现的人的特质:由虚伪茫然的存在→觉醒深化的存在帮助当事人更独立与统合,不仅解决问题,而是协助当事人成长,以更能克服目前及未来要面对的问题1.不是藉由设计技术去使当事人“做某事”2.治疗者的态度比起他的知识、理论或技术,更能促进当事人的人格改变3.“四不一没有”:不会去问当事人的过去经历;不介入当事人的行为;不评价当事人的想法或计画;不为当事人决定治疗的间隔次数和期限;没有提出诱导性及刺探性的问题。4.如何建设一种有治疗作用的关系:(1)我能让对方觉得我值得信任、可靠,及在某种深刻的意义上是表里一致吗?(2)我是否能将自己的感受清楚的传达给对方。(3)我能对别人有积极正向的态度—温暖、关心、喜爱、感兴趣及尊重等?(4)我是否有足够的力量,能分开自己和对方?(5)我是否有足够的安全感,能够允许对方拥有他自己的独特性?(6)我能完全进入他的感受和个人意义的世界里去并向他一样看待这些感受和意义吗?(7)我能不能接纳当事人向我呈现出来的每个面相?(8)在这种关系中,我是否能较敏感,留意我的举动不致使对方感受到威胁?(9)我能不能帮他解除外在评价的威胁?(10)我能否视对方为一个正在”形成过程“之中的人,或者我宁愿受他的过去和我的过去的束缚?1.自我概念与现实经验存在一段差距2.感到无助、无力、无法做决定或找到有效的生活方向3.可能会希望从治疗师那里得到指引找到正确的“方式”4.当事人将很快学到,在这种关系中他可以为自己负责更加了解自己变得更自由5.人格改变的过程:无法觉察问题所在,只谈些表面、身外的事物,不寻求协助,也抗拒改变;觉察到有问题,不过认为自己对问题没有责任;能较自在的谈论自己,虽然仍是像谈论一件客观的事情般的谈论自己;开始谈论深层情感,但仍不是当下的感受;开始有重大改变与成长,能够自由表现当下的感受,虽然还不能明确说明这些感受;朝向成为功能完全或自我实现的方向移动,已能自由的去了解先前被否认或扭曲的经验,能明白当下的经验,经常伴随一种生理上的松弛感;将治疗中的关系迁移到自己的生活中,充满信心,能体会全部经验,能活在当下的经验,对自己无条件正向关怀,也能去爱与同理他人(B)当事人正处在一种不协和、脆弱或焦虑不安的状态(C)治疗者在此关系中是一致、或整合的(E)治疗者对当事人的内在参考架构能同理性的了解,并将此体会传达给当事人3.治疗关系的核心:(三个基本态度)(1)真诚或一致(2)无条件积极关怀和接纳(3)正确的同理和了解①注意和珍惜他们自己的经验②以新的眼光看待早期的经验③修正他们对自己、他人和世界的知觉④增加做选择和采取行动的信心C:我在想,某个夜晚,我对于我的感受的方式感到很忧郁,我想,嗯,也许我希望我妈在这儿,就像她以往的样子,因为她曾在我生病时,使我感到安心,她会做点小事,像是做些特别的菜,例如奶蛋糊或其它,她在身边会令人放心。C:当然我知道她已经不能再像以前那样了….,我不知道这一切意味着什么,但有一会儿,我想,我真的想念她,在这种时候,我有点需要一个母亲而那是不可能的。T:虽然事实上不可能,这种感觉是…“啊,我想她,我希望她在这儿关心并照顾我。”C:但是,同时我感到,稍后,也许那不是我要的,也许我要的是某种较成人方式的陪伴,而不是一个母亲。但是我需要某种事物,或某个人。T:你真的不确定你自己是想要某个人给你母亲般的呵护…或某种较成人间的关系。C:然后我有另一种感觉,啊...(叹息)也许那只是我必须单独去面对的。T:也许那就是不能指望和任何人能建立关系…,也许我必须孤独。C:嗯,这个星期我因为某件事,有点陷于混乱…我的身体状况比上个星期好多了,我和()谈话,我和我的医生建立了一点小交情,那会让我觉得好过一点(笑),这样我们就不会不说任何事,有点像在冷战,而我想我对我的()有更多信心。我读过相关的文章,文章上说很难诊断出来,所以我不再反对他。但他觉得必须确认一下。这就是事情的由来,所以他们给我赵了X光,而我被吓到了,因为我觉得他们想确定那不是癌,那真是好可怕。C:这真的是令人害怕的孤独,因为我不知道当时谁能和你同在。T:…你是不是在说:“在这样恐惧或孤单的时候,有任何人能和我同在吗?”C:我不知道那会是怎样的感觉,假使有人在我身边,我可以感觉到….可以感觉到好象我,好象我真的有某个人可以依靠,我不知道那会不会让我感觉好些。我有点觉得这是某种你必须自己去成长的事,()支持。你只能()我想要两个星期他们才会知道结果。如果有人在身边会有帮助吗?或者那就是某种你该真正很孤独去面对的?这就是我这个星期的感受,只是非常害怕,害怕要自己面对一切。T:嗯…这种感觉是不是好象你好恐怖的孤单一人,在世界上,而是否…(C:嗯)…T:甚至,是否有任何人帮得上忙,如果你真的有某人可以依靠,会不会有帮助,你不知道。C:我想根本上,这是某种你得孤独的去处理的问题,我的意思是说,你也许就是不能和任何人一起处理它,你就是不能和任何人分享某些感受,虽然如果不是独自一人,我会觉得有点安慰的作用。T:如果能有人和你一起应付你对孤独和恐惧的感受,那当然会很好。C:我想我刚刚就有这样的感觉。C:我想那是一种安慰的感觉。C:我想我现在的感觉是,我可能正往这件事的最黑暗面去看,而实际上那是不必要的….,我需要一点时间才能放下心来,然后这一切就会不那么重要了。例子:1.珍妮:屈从于社会性压力,而无法独立地做自己的选择。2.珍妮佛:让真的自己消融在传统和习俗规定的角色里,做了“贤妻良母”,却没有做自己。理想的婚姻或家庭关系的要件:1.坦承表达,不伪饰2.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也让他人保持他们的独立性3.交流,交流,再交流会心团体的目标:一小组人聚在一起,在一种慢慢培养出的信任、关爱、自由和安全的气氛中进行自我探索、体验、表达、回馈等等活动,最后达到扫除个人成长和发展中遇到的障碍,促进个人成长。晚年的一大主要动向是对国际和平的关怀:在七零年代和八零年代里,罗杰斯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这一把以人为中心法则应用于社会、种族和宗教冲突的活动中,以之年奔走于世界各地,帮助彼此敌视的各方领导人展开真诚的交流,增进相互之间的信任,以认真的交换意见替代相互威胁和无理性的敌对行动秉持“大家都一样是人”的基本假定: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普遍人性观1.但凡最个人的,也是最普遍的。2.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越是接近“机能充分发挥”的境界,他也就越是倾向于社会性的、建设性的行为。3.个人力量可以转化为辅助性的力量。〈六〉、教育罗杰斯涉足心理治疗以外的多个领域,其中他说的话较多,影响也比较大的一个领域是教育。深信,以人为中心的心理治疗有很多东西可以为教育所借鉴。其中他最推重的,仍然是那些促成当事人发生积极的人格和行为改变的条件。以人为中心模式在教学和管理上的特点:1.领导人(通常是教师)他对自己有充分的安全感和自信,因此能充分信任学生,相信他们的作为、自律、向上、成长的能力。2.教师和学生—有时还包括家长和社区人员—共同分担责任。3.促进者提供学习的资料。也鼓励学生提供自己的学习资料。结果:卢巴克幽默的说:“以人为中心的教育相当棒—在真实学校的天地理他很棒,在统计学的计算器里头他也很棒。”ROGERS深具全球性的影响力,其著作畅行于三十多个国家,被译成12种语言:2.日本、澳洲、南美洲及墨西哥,已接受个人中心治疗法的概念,并改良以符合他们的文化。3.1970年代,ROGERS与同事们开始指导成员具不同立场的研讨会。4.去世前不久,在莫斯科举行密集的研讨会,证明在会中无论是关心的议题或是心理气氛,与在美国并无不同。个人中心取向的贡献、个人中心取向的限制与评析、结语。6.LESLIEGREENBERG和同事将焦点放在治疗中促进情感改变的重要性,并推动改进个人中心理论及方法。7.DAVIDRENNIE让我们得以一窥治疗过程中的内在运作方式。11.HUBBLE,DUNCAN,&MILLER显示,当事人中心的关系对所有的治疗取向都是必要的。对人性观的批评、对有机体评价过程及相关理念的批评、对研究方法的批评、对谘商关系的批评、对谘商过程的批评。

您好!欢迎使用 www.stits.com.cn 直接访问 南京康辉旅行社 !旅游许可证号:L-JS-CJ00020
9:00-18:00
400-090-5190
找回密码
  • 选择找回密码方式
  • 输入注册手机/邮箱
  • 重新设置密码

请通过以下方式找回您的密码:

Copyright ©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驿友旅行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