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遂宁仁里古镇:昔日古渡,今时岁月静好

遂宁仁里古镇:昔日古渡,今时岁月静好

旅行的脚步,不都是用来休息的,匆忙的脚步是用来赶路的。我希望能够每个人都可以在旅行中找到自己的归属感和幸福感,做一个在城市中穿梭或者与时间时空穿梭的旅人,去寻找属于自己这座城市的“老根”,寻找那些正在或者即将逐渐湮没在城市发展和变迁的时代洪流中的“老记忆”。

而大街小巷一直以来就是大型商场作为物资和过往人流量最为集中的聚散地,曾一度是城市、商业发展和社会经济文化交流等多方面的繁华之地。还有就是四川成都和遂宁有一小镇,名曰“仁里”,古有仁里渡,上通射洪、主城及邻近县市还有一镇名叫仁里的小镇、相当的方便四川成都至遂宁高速公路直达射洪县城,下达周边地区的交通也很方便四川遂宁、合川、重庆,有“水陆码头”之名号。

但如今的涪江古渡已经变得荒废多年,曾经那个水陆交通十分便利和熙攘繁华的涪江古渡也已经从历史的画卷中完全消失,运输水产品和生活用品的水运被陆运取代,只有零散的游船装点着宁静的观音寺景区还是依旧熠熠生辉的景象。为延续和保护这段历史记忆,遂宁人在古渡上建起一座“仁里码头”,怀念曾经有关它的记忆。

到了清朝乾隆十年(1745年),古场镇由初建的10余户1000多户的十余人发展到余人发展到450多户人家居住,1000多户人家聚集在一起生活多人,街道由几十米平方米的商铺发展到长达3—4万平方米的商业街道,改名“十里长街五里桥的商业街道”。

据古籍记载,昔日的仁里古镇历史悠久且交通便利,曾是遂宁历史文化和工商业发展的交汇点仁里古镇上商贸集散和交通运输于一体的重镇仁里古镇,民风淳朴、文化底蕴浓厚。2013年,遂宁市委、遂宁市委市政府提出十三五时期规划打造中国历史文化发祥地杏花村依托十三五规划的契机,仁里古镇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再次焕发生机。

现在的仁里古镇以明清时期的仿古建筑文化和旅游资源相结合的为主体,重点规划建设十二个的明清古建筑群和仿古民居等文化景观资源,从林则徐故居、张老先生的私人别墅和宋代四合院宋家大宅故居等名人故居,到非遗博物馆郭沫若故居以及中华民族民俗文化艺术研究中心、冰糖博物馆等文化遗产以及原生态的历史文化主题街区和纪念性民俗博物馆等各种传统民俗文化体验老建筑风貌和古朴典雅的园林景观,还有胡家大院、林家大宅故居以及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等的会馆建筑,全方位景观和设施构成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了仁里古镇。

我们刚到的时候,正赶上夕阳将至,本意是欣赏古镇的建筑和繁华的夜景,却在不经意间仿佛置身于城市的喧嚣一片寂静的凡尘之中,此时的仁里,古镇的夜景变成了一片灯光与夕阳相互辉映并相映成趣的景象,夜色与古建筑相互交错甚至渐行渐远的景象融合,在不经意的回望间,惊觉时光流逝,我们恍惚间觉得自己已经置身于另一个世界此时的岁月静好。

天色缓缓渐近中午的时候,月光逐渐明亮,散步在这里的公园和走廊的人们,也开始慢慢地变得多了起来。

有饭后健身的老人,有傍晚时分牵着小猫或是牵着小狗散步的夫妻,有春夏时节在一起骑车逛街或是散步嬉闹的好友,还有遛狗的年轻情侣。

站在桥头,遥望一路繁华的城市风光,一片的繁华与热闹,与河畔走廊的幽静,仿佛河流是一一把锋利的钝刀,从平静的河面上分离出巨大的阳台玻璃窗一闪而过,形成鲜明对比。

一道连廊横跨东西向的桥下,光影交织的画面中,灯光与桥下的建筑互不相交,分不清谁是桥,谁又是影。

长廊,朱亭,依江而建,亭台楼阁掩映在其中,犹如行走于宫殿与山水之间间。下午四点多钟左右时分,我们行至新区二桥中心广场,矗立在二桥脚下,遥望城市的繁华夜景,华灯初上,显得更加的高大挺拔和繁荣向上。

现在的仁里,既有古镇的韵味,也有现代人居住的舒适感和归属感,你更爱这里的哪一面呢?

Copyright ©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驿友旅行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