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山西境内已知以壶口命名的地方有4处。《水经注·汾水注》记载的壶口,就不是黄河干流上的壶口。再加古代交通不便,能亲临壶口瀑布观光考察的文人学士不太多,因而在一些古代文献中,将他处壶口当作黄河壶口者有之;将壶口和龙门当作一处者有之;位置上差错,更是以讹传讹,难免出现一些谬误。壶口一带出露的基岩主要是三叠系纸房组。上部为紫红色、紫灰色和灰绿色细砂岩与泥质岩类互层,下部为深层砂岩,砂岩以长石砂岩为主,比较坚硬;泥质岩类以页岩为主,松软破碎,易遭流水浸蚀。在险峻的峡谷中,奔腾的急流在垂直下切时遇到软硬岩石交替的地质条件,其坚硬岩石形成岩槛或造瀑层,软性岩石被侵蚀成陡峭的阶坎,急流飞越阶坎,当具有一定落差时,便形成瀑布。当然软硬相间的岩石层只是瀑布有形成的有利地层条件。有利的构造条件对壶口瀑布的形成和发展同样是相当重要的。壶口到孟门一带,基岩的产状近于水平、约以3—5度的倾角,微向西北缓倾。另外,秦晋峡谷本身就是断层,节理比较发育的软弱地带,易遭受流水侵蚀切割。因而,黄河流过这里,往往形成河床陡坎,也可以发展成瀑布。壶口一带属华北地层区的陕甘宁盆地地层分区。在黄河谷地出露的基岩为三叠系中统下部纸坊组(TZ);而在黄河西岸的一些支流河沟中,三叠系中统上部铜川组(TT)时有出露,基岩之上覆盖着中更新世和晚更新世黄土(Q+3)。按照由老到新的顺序,壶口一带出露的地层如下:该组取名于铜川市纸坊镇。岩性以紫红、紫灰色为主的砂泥岩互层。下粗上细、含脊椎动物、植物、介形、瓣鳃、叶肢介等化石。厚度约数百米,属内陆河湖相沉积。底部从块状中,粗砂粒岩开始,至顶部为黑、深灰绿色页岩。自下而上由粗变细,自成一旋回。剖面以铜川最完整。化石最丰富而命名。厚400多米,仍属内陆河湖相沉积。铜川组和纸坊组之间呈整合接触。中更新统离石黄土为浅灰黄、淡红灰色黄土,夹不等厚的红褐色古土壤层,底部为亚砂土或砂层,含丰富的脊椎动物化石。上更新统马兰黄土为浅灰黄色黄土的风尘堆积物。壶口瀑布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中部的陕北黄土高原的东南部。大地构造上属中朝准地台的二级构造单元——鄂尔多斯台拗。其基底由太古代和早元古代的变质岩系组成。其盖层由晚元古代以来广泛发育的沉积岩系所组成、盖层和基底之间呈明显的角度不整合接触。地台基底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复杂而漫长的演化过程。在鄂尔多斯台拗内,由于基底之上覆盖着巨厚的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因而基底很少出露。晚元古代,该地台虽然已进入地台发育期,但仍有一定的活动性。当时地台内部的升降差异比较明显,并伴有断裂活动。地台中部广大地区以隆起为主,而边沿地区则出现狭长带状的拗陷和隆起。拗陷带内所接受的沉积便成为地台的第一盖层。震旦纪,地台的绝大部分已上升为陆,不断遭受风化剥蚀。中生代是鄂尔多斯盆地的大发展时期,内陆河湖相沉积极为发育,岩相、厚度相当稳定。地壳运动以整体升降为主,仅在侏罗纪末与早白垩世末的燕山运动中,地台盖层才发生轻微褶皱,形成宽缓的向斜,早白垩世晚期,盆地开始差异上升,东南部较高,遭受剥蚀;而西北部相对下降,成为沉积中心。当时地表由东南向西北倾斜,正好与如今相反。自白垩纪世末,全区缓慢上升,至中新世地表被剥蚀夷平,成为准平原,正因如此,盆地内普遍缺失古新统和始新统。在中新世末,或上新世初,由于构造运动的影响,这一准平原北隆南降,全区地势已转为西北高而东南低,地面总的倾斜方向与现代一致。鄂尔多斯盆地第四纪的构造运动,表现为差异性和节奏性上升。从更新世到全新世,地壳经历了由节奏性上升到较强烈上升的发展过程,所以在前第四纪古地貌基础上,不同程度地发生着侵蚀和堆积作用,同一地段在不同时期以及不同地段在同一时期形成的黄土堆积与河湖相沉积,构成了本区第四系的主要内容。特别是中更新世黄土,分布广,厚度大,构成塬、梁、峁的物质主体,该区的黄土地貌正是这样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在黄河尚未形成统一的水系之前,秦晋峡谷地带当时大部分是注入三门湖的一条内陆河流。汾渭地堑在形成过程中,由于在不同地段和不同时段的差异性下降,因而形成一系列大小不等、深浅不一且彼此分隔的湖泊,象临汾、运城以及关中地区等自第三纪以来到第四纪初期,主要为湖泊、沼泽环境。特别是到上新世末,随着汾渭地堑张裂系的形成,湖泊规模越来越大,早更新世时,在现今的陕、晋、豫3省交界处,包括陕西关中地区。山西西南部和河南西部毗连的一块地方,形成一个面积约2.3万平方千米的湖泊一山门湖这个古潮就是关中、临汾—运城、灵宝—三门峡诸盆的前身,三门峡湖区的沉降和周围地区的抬升,加速了秦晋古河道的加深和延长。秦晋峪谷和壶口瀑布就是在这样的古地貌基础上逐步形成。壶口瀑布的形成和发展,是河床上裂点发展和移动的结果,裂点就是河流中突然形成的急坡地段。最典型的裂点就是瀑布,因为瀑布是河水垂直跌下的地方。因此,瀑布必须有一层坚硬岩石所成的“造瀑层”才不易被河水所侵蚀而使瀑布变为急流。瀑布的下面即有由瀑布冲下所成的深潭。如果造瀑层被蚀后退,那么瀑布前方就会形成一个不长的峡谷,表示瀑布不断后退的结果。壶口瀑布的地形正是这样。孟门曾经是壶口瀑布过去的位置。由于溯源侵蚀,裂点不断沿河向上游推移,瀑布下的深潭延伸成原河槽中的小河槽——即“十里龙槽”。如今这段黄河的裂点已到达龙王辿,即今之壶口瀑布;而孟门就是较近地质时期裂点后退与河流下切时遗留在河床的两个石岛。陕西宜川县和山西吉县,均在黄土高原地区,其地貌类型以碎黄土塬为主,仅在黄河谷地两则狭窄的地带形成薄层黄土覆盖的石质丘陵。宜川的破碎塬主要分布在云岩河两侧和仕望河流域,塬面海拔1000—1400米,由西向东微倾,完整的塬面已遭破坏,被沟谷分割成一些小块塬地,其中牛家佃塬、阁楼塬、高柏塬等面积较大,隔黄河与山西的吉县破碎黄土塬遥相对应。破碎塬的下伏基岩古地貌系黄河干流后来穿过的一个山间盆地,上新世红土和早更新世黄土多被剥蚀,中更新世的厚层黄土奠定了黄土塬的基础,后期又有晚更新世马兰黄土堆积,在继承性河沟和现代冲沟作用下,逐渐成为破碎黄土塬。塬面不仅破碎,而且由谷缘向塬的中心部分,相对高差可达100—120米。如牛家佃塬东西宽数千米,南北长几十千米,由缓倾的阶状向主沟过渡,坡度由塬中心1—3度,向塬边增至10—15度,由于塬区河流皆汇于基准面很低的黄河,因而各种侵蚀作用都比较活跃。黄河入“壶口”处,湍流急下,激起的水雾,腾空而起,蒸云接天,似从水底冒出的滚滚浓烟,十数里外可望。壶口瀑布反复冲击所形成的水雾,升腾空中,使阳光发生折射而形成彩虹。彩虹有时呈弧形从天际插入水中,似长龙吸水;有时呈通直的彩带横在水面,象彩桥飞架,有时在浓烟腾雾中出现花团锦簇,五光十色,飘忽不定,扑朔迷离,为天下奇观。壶口至孟门约5千米,在这段400多米宽的箱形峡谷的底部,黄河水流下切,形成一条30—50米宽,10—20米的深槽。黄河水从壶口奔涌下泻后,以每秒数千立方米的巨大流量归于此槽。由于传说它为龙身穿凿,长度约为10华里,故取名“十里龙槽”也称“十里龙壕”。是壶口瀑布溯源上移,瀑下深潭随之连续延伸所形成的。此深槽嵌在原谷底基岩河床中,槽旁原河床底部的大部分,成为非洪水期的河岸,这种河岸比较宽、平,全由坚硬的砂岩构成,近水处,几乎没有一点砂石,平坦的可以在上面行车,“旱地行船”正是利用了这种地质地貌条件。大孟门岛长约300米,宽约50米,高出水面约10米。其南面石崖上,有清、雍正初年,金明郡守徐洹瀛题刻的“卧镇狂流”4个大字,匾幅长2.5米,宽1米,是对此处山水奇景的真实写照。小孟门岛在大孟门岛上游10多米处,仅五、六十米长,这两个河心岛全由呈水平状产出的块状灰绿色砂岩组成,岩石坚硬,抗风化性能较强。孟门迎着汹涌奔腾的泥流,昂首挺立,任水滔天,终年不没。孟门“南接龙门千古气,北牵壶口一丝天”,其雄姿与龙门、壶口组成黄河三绝,而又以自己独特的风貌著称,古诗有“四时雾雨迷壶口,两岸波涛撼孟门”的佳句。历史文献中,对孟门的记载不少,当地民间有关孟门的传说更多。据《地理知识》表明,孟门原是黄河河床上的一处裂点,壶口瀑布当时就出现于这里。由于长期以来,地壳上升,河流下切作用增强,溯源浸蚀,裂点上移,瀑布由孟门移动到现今的位置,瀑下深潭发展成“十里龙槽”,而孟门山就是瀑布深潭上移残留下来的岩石块体。孟门山虽然不足以称“山”,但它的奇特景致引人入胜。清人南鹏在诗中写到“闻说孟门小,来看大似拳。生就书案景,拟在画中悬”。“冰桥”和“涸瘦”是壶口一带黄河水面变化的两种奇景。隆冬季节,壶口一带黄河水面封冻,有的地段冰层较厚,形成联接两岸的天然桥梁,称黄河冰桥。自河面形成稳定的冰盖起,至冰盖破裂开始流水之日止,为封冻期。封冻期,始于12月10—12月20日,止于翌年2月20—25日,一般50—70天。封冻期,十里龙槽被冰雪覆盖,其上的冰层“小雪流凌,大雪合桥”。数九寒天,冰层可高出两岸,不仅景象壮观,而且形成冰桥。当河槽初封时,人们看到狐狸等野生动物的足迹,就知道下面冰层较厚,可以通行。因此,民间有“狐仙踩线”的传说。宜川衣锦渡与山西吉县冯家碛隔河相望,冬季结冰坚实,车水马龙,由于位于壶口之上,故称此冰桥为“上桥”。龙王辿、七郎窝一带河面封冻时,平如坦途,人马往来,川流不息,称为“老桥”和“神桥”。清末,转战陕北一带的西捻军,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由梁王张宗禹统帅,在西龙王辿强渡黄河冰桥,越吕梁山,救援东捻军。黄河冰桥为促进秦晋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人际交往在历史上曾发挥过一定作用。黄河水量剧减,水面变窄,水深变浅,有时出现短时期的的河水变清,或接近涸竭等现象,当地人称为“黄河涸瘦”。同治十年(1871年)十一月四日黄河涸竭,自七郎窝至蛤蟆滩(约15千米)越辰已二时复起。1981年5月15日(农历4月12日),黄河水流逐渐变小,山西吉县王家塬乡原头坡下的河水,由原来的300米宽,变为10数米宽,人踩着河心石头能达到彼岸,河水接近澄清。这样延续了19天,到6月3日(农历5月2日)上午10时左右,河水逐渐增多,并出现浑浊,至6月10日(农历5月初9日)流量趋向正常。冬季是黄河中上游地区降水量最少的季节,气候严寒,河面封冻,有时冰层堵塞也可导致某些河段涸瘦。黄土高原、黄河河道、秦晋峡谷以及壶口瀑布、十里龙槽和孟门山等,均是大自然的产物,都是重要的自然历史遗迹。除此而外,在壶口附近还有下列自然历史遗迹:在高出河床100米的岩石面上,堆积着1—2米厚的砾石层,他们共同组成黄河的一级高阶地。这一堆积阶地是黄河发育早期的产物,是当时黄河河床的残留部分。这一高阶地在秦晋峡谷的有些地段也存在,它对于研究黄河的发育史,以及当时地壳运动特点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壶口瀑布下游3千米处,发现二趾兽化石,分布面积约40平方米。二趾兽是生活在百万年以前的动物。这一古生物化石产地的发现,对于研究壶口一带的古地理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黄土塬、峁、梁及其间的沟壑均为大型黄土地貌,而在黄土陡崖边缘出现的黄土柱,黄土陷穴、黄土桥、黄土墙、黄土洞等,均属黄土地貌小景。壶口一带,黄河两岸的破碎黄土塬边,黄土地貌小景多有分布。在距县川河口约15千米的仕望河谷北侧的山崖上,有一处天生桥。桥长6—7米,宽1.5—3米,桥顶面平坦,凌空悬挑,十分奇险。在宜川县城东约10千米处的景阳村河南侧,黑杉岭中山腰间有一石洞,名曰白云洞,洞口呈方形,只容1人匍匐而行,入内豁然展宽,可站立行走,内有石似宝塔钟乳石,高2—3米,光润可爱。据旧县志记载:“县东三十里兴集镇(今秋林乡政府所在)之东山名牡丹塬,昔时盛产牡丹夏秋乃多开花于野,其花满山,香闻数十里,惜无人培植,土人采以为薪。”这是一种野生牡丹,名紫斑矮牡丹,属野生变种,过去在陕北分布较广,如今连片分布的已很少见,是一种应该保护的珍稀植物种。丹州牡丹农历2月于梗上生芽叶,3月开苗似羊桃秋实园绿,所产丹皮根粗肉厚,呈赤褐色。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称赞“丹州牡丹根皮入药尤妙”。在京包铁路通车以前,黄河航运很发达,东龙王辿是当时这段黄河重要的水陆码头和商业较为繁荣的集镇之一。当时,每届3月桃汛期即开始流船,除雨季特大洪峰时间断外,直至每年小雪、大雪河水流凌期,从不间断下行货运商船。上游人们为了物资交流,每到冬季,即伐木造船,开春后载上当地出产的甘草、红枣、粮食、皮张、兽骨、煤炭、瓷器、食盐、碱面等土特产品,经壶口运往下游的风陵渡、孟津一带,连船带货全部出售,然后空人徒步返籍。这些船只,除少数官船外,大多数为商船。以载粮食计算,大船可装粮9000余公斤,小船装6000余公斤。正常年景路经码头的船只达四、五千只。东龙王辿停船最多时有1000多只,有几百人做“旱地行船”的拉船工。据东龙王辿保存的多种碑文记载,此镇兴于明初,繁荣于清代,尤其是乾隆至道光年间为鼎盛期,衰落于抗日战争前,前后约经历了400余年。据清同治九年(1870年)修复捻军东渡烧毁庙宇碑文记载,当时捐资修庙的商号有63家,其中钱庄、皮庄、当铺、盐店、药铺和京货店等。其经济活动相当可观。东龙王辿码头的经济活动,不仅要有相应的商业机构,而且要有一支相应的庞大的航运组织,才能加快“旱地行船”的速度。于是,在清代康熙初年出现了民间搬运组织“六股头”这一组织主要由吉县壶口附近的6个大村:南原、上市、中士、留村、南村、古贤所组成,负责分配搬运任务,组织人力与分配酬金,税款等。这一组织直延续到民国二十年(1931年),在长达200年的活动中,对繁荣当地经济,开展文化交流都起到积极作用。另外,衣锦渡,冯家碛、圪针滩、小船窝等,历史上都是有名的摆渡口和航运码头。山峡乡民、军旅、商贾常常由此往来。象圪针滩古渡口,仍保留着较完整的古集镇风貌,岸边缆船的石孔以及石岸上船夫开凿的山路,依然如故。在东龙王辿与圪针滩,还保留有明代窑洞数百孔,完整的院落及用石板铺砌的古街道等。“秦晋分疆处,雄关古意多”,壶口至龙门的黄河峡谷段,两岸峭壁耸立,中有黄河天堑,为秦晋天然屏障,因此也是历史上兵家必争之地。历代王朝为了固边,曾在沿线设有“总管府”、“慈马戍”、“司侯司”、“巡检司”等军政机构。清时,还在黄河东岸筑起长城,阻止西捻军过河。清末,转战陕北一带的西捻军,于同治五年(1866年)由梁王张宗禹统率,在西龙王辿强渡黄河冰桥,越吕梁山,救援东捻军。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阎锡山在日军威逼下,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率残部由山西太原退至壶口东岸南村坡,和西岸桑柏村以及宜川秋林一带,并在原铁索桥址架设渡兵铁索桥。清长城。建于同治五年至十一年(1866—1872年)清政府为堵截西捻军东渡黄河,保证京津安全,调淮军在黄河东岸筑长城。长城北起平渡关,南至禹门口,全长75千米,外墙高10米以上,顶面宽5米,上面设有炮台,并建有垛口、通道、堡门等。东龙王辿是当时中心指挥所所在地,驻有提督以下的指挥机关,兵3500人。南村坡与马粪滩。南村坡位于壶口上游河东5千米处。马粪滩在南村坡下。抗日战争时期,为国民党第二战区指挥部及山西省政府所在地,驻守长达5年之久。现留有石砌的“忠烈祠”、“乐千堂”等大型建筑和保存完好的石窑洞建筑群,望河亭及当时驻军的土窑洞数百孔。当时驻有2万多人。石堡寨。位于壶口上游云岩河口处,三面临空,东侧岸崖壁立,可俯视黄河。据传为宋金时代所建,西捻军曾据此与清军相对峙。现有堡门、堡墙及石窑洞数十孔。壶口一带,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古代经济与军事活动的重要性,因而当时人们将许多重大活动刻文于石上,保存下来的主要石刻有东龙王辿碑刻,现存有10余块,其中有:①龙王庙献戏碑和重修乐楼碑。此两碑分别刻于嘉靖年间和康熙初年,碑文记录了龙王辿集镇的形成与经济活动情况。②牛马王庙重修乐楼、山门碑,记录了作为水旱码头和重要集镇的东龙王辿兴盛时期的状况。④清军抵御捻军强渡黄河的战斗中阵亡将士纪念碑,为研究捻军的军事活动提供了重要线索。⑤官碑镶嵌在圪针滩古渡口岸边的石崖上,记载黄河漂运木料中,发生的抢木料事件,全碑保存十分完整。⑥孟门石刻。清代徐洹瀛题写的“卧镇狂流”4个大字,刻于孟门巨石之上,形象地概括了孟门山的自然特点。现役军人、革命伤残军人、残疾人(凭士兵证、残疾证等有效证件并同时出示身份证)、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凭居民身份证、护照等有效证件)、6周岁(含6周岁)以下或身高1.2米(含1.2米)以下儿童;从临汾市驾车沿临吉高速向吉县方向行驶约100千米至吉县县城,再行车45千米至壶口镇即到壶口瀑布景区,全程约1.5小时。
瀑布
温馨提示:
如果您对瀑布感兴趣,想去瀑布旅游的话,可以点击右侧在线咨询
苏州旅行社
三三旅游的在线客服哦,苏州旅行社三三旅游在线客服嘻嘻和哈哈将会详细为您介绍去瀑布旅游的线路哦!
推荐线路
-
★赏古运河边中国最大博物馆群落—中国刀剪剑博物馆、中国伞博物馆、中国扇博物馆等 ;★参观手工艺活态展示馆,感受凝结劳动人民智慧的精美手工技艺,亲手制作...
行程天数:
1
天
出发日期:
4/09
-
★ 夫子庙领略秦淮风光、品尝脍炙人口的秦淮风味,赠送南京盐水鸭一只★游览王健林斥巨资打造的“规格最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中国古代寺庙遗址大报恩寺★探寻佛祖顶骨...
行程天数:
1
天
出发日期:
4/08
-
★瘦西湖:清秀婉丽,风姿独异,犹如一幅山水画卷,既有天然景色,又有扬州独特风格的园林★大明寺:乾隆皇帝御花园、鉴真东渡地,、国...
行程天数:
2
天
出发日期:
最近无行程
-
★午去晚回航班,时间充裕,行程轻松★3晚连住重庆市中心红璞礼遇精品酒店,面朝嘉陵江,背靠解放碑★酒店采用上下双通道立体出行模式,上22楼步行5分钟可至解放碑广场...
行程天数:
4
天
出发日期:
最近无行程
-
★游江南唯一中西合璧的水乡古镇、著名的湖丝湖笔之乡南浔,徜徉在典型的江南美景中,享受古镇悠闲时光;★浙北大峡谷看奇峰怪石林立,轻松苍劲挺拔,云雾变幻无穷,碧潭飞...
行程天数:
2
天
出发日期:
4/15
-
苏州自组团 领队服务 优化接送 ★优选航班:东方航空直飞,每人可带行李23KG*2,让你购物无烦恼!★舒适住宿:全程3-4星住宿,...
行程天数:
6
天
出发日期:
4/12,4/21,4/28
-
★天烛仙境:船游“十里潜溪”,秀丽自然风光被誉为“江南小三峡”★游央视《笑傲江湖》、《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等武侠剧拍摄地千丈幽谷,挑战百米玻璃栈道,惊险刺...
行程天数:
3
天
出发日期:
4/08,4/15,4/22
-
★茅山:著名的道教圣地,上清派的发祥地,人称“第一福地,第八洞天”★山秀雅,水澄清,素有九峰、十八泉、二十六洞、二十八池之胜景,还有众多星罗棋布的怪石,自然风光...
行程天数:
1
天
出发日期:
最近无行程